2)第二九一九章 藏玉_鉴宝秘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会呈现爆发的态势,其实正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回归使然。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感受着传统文化,包括玉文化有意无意的熏陶。

  我们语言中所留下的关于玉的赞美、玉的成语不胜枚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讲的是情操,‘金玉满堂’讲的是财富,‘颜如玉’讲的是审美……

  玉是充满东方文化特征的材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方文化越来越强势。

  中国人对于玉有着先天的亲近与向往,在时机成熟时就表达了出来。

  因此,‘疯狂’所表现出的对于古老文化传统的向往、研究、学习是积极的、有益的。

  而人们耳熟能详的‘盛世藏玉,乱世藏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和田玉从未因为战乱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和田玉自身的价值最终仍要体现出来。

  自2000年以来,和田玉价格每年递增的速度超过了任何艺术品,也超过了很多升值的物品,这一点不夸张。

  去过和田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当你眼前浮现着茫茫的旧河道,被翻过一遍又一遍的沙砾,千疮百孔的玉龙喀什河,手中的玉(籽玉)怎么贵也不为过,因为它们是无法再生的‘大地的舍利’。

  但另一方面讲,目前在文化热潮涌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这就是由于玉的商品属性膨胀带来了种种短期行为与急近功利的投机。

  对于资源,我们看到了竭泽而渔,‘疯狂’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就令人痛心了。

  玉文化最终要落到具体的玉的原料与作品上,也是通过收藏行为来体现的。

  在我们确定了玉的商品属性与艺术品属性之后,收藏行为也就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可以说,玉的收藏,一定与钱有关,但不是简单的买卖,要收藏到好的东西并不是仅仅靠钱就能解决的,而且对于收藏来说,过程比花钱重要得多。

  举个例子,有人花6000多万元买了100多块‘籽料’,而这些所谓的‘籽料’,三分之一是染色的,剩下还有大量的‘磨料’,真实价值肯定与6000万元相去甚远。

  我们审视这样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最常看到的是这样的事情?

  从行为动机而论,当大把的钱被拿出来用于买玉,购买者所看中的并非文化价值,也没有审美和艺术观念,他所最为看中的是玉的升值空间。

  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投资。

  可是,我们说过,玉的属性是商品,同时也是艺术品,那对于玉,没有文化基础的投资是什么?

  实践当中,投资往往演变为投机。

  既然是投机,那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一种正常结果了。

  花了钱,‘蚀了米’会有痛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同于真正收藏过程中的体验。

  收藏是快乐与痛苦交错的过程,也会发生打眼,不可避免地交学费,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提升自己文化、品位与鉴赏能力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一个普通的收藏者成长为一流的鉴定高手,某一领域的专家,充分享受收藏带来的种种快乐知道了,懂了,这才是人生的享受。

  反之,没有文化的购买,实质就是一个花钱的过程,其快乐变成了占有的快乐,也因此背离了收藏应有的内涵。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收藏玉藏的是什么?

  收藏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这是核心内容,玉文化的追求意义也在于此。”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