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9章 又起旱情!_丝路大枭雄,从农家种田郎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选刊》这块可能会惹麻烦外,其它的书籍与朝堂大政没有关系,应该是惹不出事端的。而《时文选刊》这块,在选定内容时慎重一点,尽可能的避免议论朝政的文章出现,想来也惹不出啥事。

  商务印书馆,要尽可能的包装成一个咱云谷境内的民营印书馆,不显露其官办的属性。在内容上、咱只谈技术、风月,不谈国事、政事,以防猜忌!投稿之人,要尊重他们自身的意愿,最好是少用本名、多用笔名,印书馆要注意保密,严禁泄露作者信息。”

  在大郑境内搞文化活动,这玩意确实很敏感,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和切割工作,搞擦边的事都要尽可能的避免才行。本来哪、办印书馆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舆论宣传、咱图的是人才和学识。

  “大统领、约稿这块、稿酬当以何标准算?得定个标准出来,不然洛阳那边的书馆办事处不好操切啊。”郭凯峰这边不操心书刊内容上的事,他比较关心的是成本问题。

  “以字数多寡来定稿酬,成书这块的稿酬定在每册五十到两百块银元之间,期刊那块、诗词每字二十文,其它文章每字五文。稿酬这块的钱、由大库来贴补。其它费用、由商务印书馆自行承担。为了让印书馆有自立之基,军政府会安排相关系统集中订购书刊,出版书刊的半数会被集采,剩下的则自己想办法来销售,以增加盈利。”

  眼下的条件出版书籍和期刊,想要通过正常的商业经营来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特别是要付高额稿酬的情况下,就更不行了。但将其完全办成一个官营贴补的产业,不利于工作人员上进。

  考虑再三、宋应奎的办法就是官方兜底,将稿酬这块整体承担了,并且采购一半的产能。如此一来、印书馆维持运营没啥难度,至于说挣不挣钱,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

  筹办印书馆、组建云谷大学,最近一段时间,宋大统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上,别说、这类工作还挺费心力的,杂七杂八的小事是层出不穷,这些小事、底下人又很难拿主意,没大统领的确认和指导真不成。

  就在宋大统领为文教事业忙碌之时,行政厅那边通报了一件大事,今年可能又要起旱情了。自三月底以来,直到五月中旬、云谷治下的多数地方,基本上没有降雨,而且据有经验的农民判断,接下来的时间,很可能也不会下雨。

  一听有旱情,宋应奎心中不由一个激灵。对于还处于农业社会的云谷来说,爆发旱情可是大事中的大事,由不得人不重视。要知道、目前西肃所出现的局面,很大原因就是靖历元年的那场大旱造成的。行政厅那边判断,今年的旱情很可能比靖历元年的旱情更严重一些。

  “怎么这么晚才来通报旱情之事?工作干的也太过疏忽了。农为国本,难道连这个都不懂吗?”收到通报后,宋应奎赶紧召来二舅爷和行政厅主要官员,开口便训斥起来。

  从三月底,旱情就有了迹象,结果拖了近两个月,自己才知情,这像话吗?再说自己这边,也因为其它的工作,对天气和降雨疏忽了关注,明明能感知到的事,却偏偏没有察觉到,真是让人懊恼!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