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0章 婚姻大事不能拖了_重生火红年代,我在山里当咸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0章婚姻大事不能拖了

  蒸蹄膀这道菜,有肉票的话,餐饮服务社一只卖2块8毛7。

  用足足3斤猪后腿蒸成的蹄膀,油汪汪、金灿灿,颤颤巍巍看着都馋人。

  如果顾客没肉票,又想吃的话,价格差不多就得翻倍了:卖5块3毛2一只。

  这个价钱,大致相当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职工,他一个月将1/4的工资收入了。

  吃不起,哪能吃得起?

  除非是孩子老婆或者是家里的老人过生日,要么就是请领导,要不然的话,这些城里的职工,多半也是舍不得买一只蒸蹄膀来解馋的。

  一只香喷喷的蒸蹄膀卖5块3毛2分钱,这个价格之所以有零有整。

  那是物价局和计划委,用算盘噼里啪啦敲了好几天,才核算出来的价钱,谁也不能私自改动一分一毫。

  否则的话,那就是相当严重的原则性错误了。

  在这个时期买任何东西,大抵都是如此:价钱有零有整。

  千万别说什么为啥每件商品、包括粮食也是,它们的价格为什么都是精确到分?

  其实不是。

  有不少的东西,它的价格其实都精确到了厘:比如说拿着《粮食供应本》去粮站的门市上买二级大米,需要补差价1毛5分3厘。

  到供销社“农副土特产门市”购买红薯淀粉,每斤定价是2毛7分7。

  粉条2毛9分3一斤。

  诸如此类。

  由于上面把价格定的太细、细到营业员时常在心里骂娘:他麻个巴郎子!害得老子收钱都不好收,时不时得按照四舍五入,去和顾客结算。

  你说一个两个顾客,那倒没事。

  中间的差价不大,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营业员自掏腰包,往里面贴上一分钱、两分钱了事儿。

  可供销社那是独家生意,有些时候,一天之内需要面对好几百个顾客来购买东西。

  给张三四舍,给李四五入

  上一个顾客让掉4厘钱零头,下一个顾客多收人家2厘,结果一天整下来,应收金额和实际入库之间,难免就会出现3毛5毛的差异。

  搞的门市负责人贴钱进去也不是、不凑齐应上交单位那点误差也不行。

  毕竟在这个时期,大家都在拼命的争取做到“廉洁自律”,替公家守门市,“绝不能出现1分1厘的差错”,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要求。

  所以有不少人,他们其实对于物价局和计划委的定价,心中是有着极大的怨言的。

  但却没人敢说

  如果哪个较真的家伙,非得向物价局和计划委反映这种问题的话。

  保管会得到一句很严肃、很官方的回复:啊,同志,我们这是根据有关文件,和相关的规定啊,经过科学规划、由我们单位工作态度最严谨,业务水平最高的同志仔细核算,反复检查.啊,最终才核算出来的价格。

  啊,我们这叫严谨!叫认真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