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7章 朱老四又坑儿子_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间。

  对此,杨轩只能耐心跟朱棣解释。

  “《永乐大典》确实是旷世奇书,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但是如果只有一部的话,遗失、损毁的概率就太大了。”

  “正好,我还想建议你再弄个副本,留给后世皇帝。”

  “正本到时候做你的陪葬品就行了。”

  被人当着面讨论自己死后的事,确实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朱棣的脸色黑如锅底。

  “总之,多刊印一些,流落民间也好,赏赐给官员也好。”

  “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让《永乐大典》能够流传至后世。”

  “这是功在千秋的事。”

  “狡兔还有三窟呢!”

  接着杨轩又拿很多典籍遗失的事举例子,就是让朱棣明白,《永乐大典》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对民族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行吧,我知道了。”

  朱棣认真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听取杨轩的建议。

  在为《永乐大典》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朱棣也发现了有些典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或毁于战乱,或遗失。

  多次为之遗憾!

  朱棣也不想自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编纂的《永乐大典》无法流传到后世子孙的手里。

  那样的话,他怕是能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这些事,说起来轻巧,但都是花钱的事。”

  “朝廷的财政,你现在也知道了。”

  计划很好,但现实也不能不顾。

  回血的事儿,还早的很。

  杨轩坐在椅子上沉思。

  好一会儿,他开口道:

  “秋粮已经征收,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收入就只剩下两个市舶司的关税了。”

  “应该可以顶一顶。”

  夏粮和秋粮,现在基本上都换成宝钞和白银了,减少了贪污,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不过,几十年下来,宝钞不可避免的会贬值。

  适当的增发宝钞,可以使大明的经济更繁荣。

  当年杨轩编写的那本关于宝钞的小册子,朱棣朱高炽他们的都读过,知道不节制的印发宝钞对大明的危害。

  所以朱棣一直感觉钱不够花,束手束脚的。

  “《永乐大典》复审完后,刊印出售应该都是明年的事了。”

  “嗯…明年的经济,应该能好一点。”

  “算算时间,郑和率领的船队,明年就能回来了。”

  “应该能带来不少收入。”

  郑和是永乐七年三月出海的,现在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多一点。

  这次去的地方更远,不过永乐九年下半年应该就能回来了。

  “那就这样吧,今年能省就省。”

  朱棣也没什么好办法。

  好在数年时间,运河已经疏通的差不多了,以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损耗。

  同时朝廷也不用再花几十万,上百万两疏通运河了。

  这么一想,朱棣的心情就好多了。

  察觉到朱棣的情绪变化,杨轩也不知道朱棣又想到了什么好事。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