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0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们是为我而死_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候,对于技术等可以提升国力以及军事实力的内容,暂且就不要印了。”

  朱棣跟着点点头,他自然明白这些。

  就像杨轩方才说的,敌人乘坐着宝船,架着大炮来袭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他不是那种安于享乐的皇帝,居安思危这四个字早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在有些方面,他和杨轩的想法是一样的。

  就比如:半死不活的邻居才是好邻居。

  接下来,朱棣和杨轩围绕《永乐大典》谈论许久。

  甚至将姚广孝也请了过来,一起商讨。

  最后的结果就是,对于能提升国力,增强实力的东西,要严防死守,严禁流出海外。

  对此,还需要增设新的律法。

  ……

  次日,朝会上。

  礼部官员弹劾杨轩擅杀倭国使臣。

  他们也肩负着外交的责任,对于此事,自然是要表态的。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以及赵王朱高燧全都愤怒了。

  朱棣更是冷冷的看着对方。

  毫无疑问,老朱家的人,全都无脑站杨轩。

  众官员见情形不对,立马落井下石,弹劾的弹劾,揭发的揭发,哪怕是不善言辞的武将,也会说一声臣附议。

  最后,弹劾杨轩的官员被朱棣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夷三族。

  这也让百官认识到,有些人,不是他们能招惹的。

  处理完这个扫兴的官员,朱棣就将昨天和杨轩与姚广孝商议之事抛了出来。

  虽然一开始有不少官员不理解朱棣为何要这么做,但随着朱棣将理由缓缓道来,太子朱高炽首先就明白了自己老爹的用意。

  立马站出来表示支持。

  随后太子党的官员们也跟着附和。

  汉王党也不甘落于人后,皆表达了支持的意思。

  事情就这样顺利通过。

  接着,朱棣命刑部会同大理寺、督察院尽早将相关律法设立好。

  然后就是对全大明范围内开展一次彻查,看看有多少外邦之人偷大明的文化,技术等典籍。

  散朝后,各部门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埋怨皇帝这是没事儿找事儿。

  外邦之人仰慕天朝文化,学就学去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只是一些奇技淫巧,用得着那么重视吗?

  诸如此类的想法,还有不少。

  没办法,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不在意技术外流,实属正常。

  ……

  时光匆匆,转眼半年过去。

  这半年的朝廷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永乐大典》展开的。

  御史,锦衣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清查。

  虽花费了不少财政收入,但收获也不小。

  他们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不少外邦之人暗中搜集大明的典籍,偷偷带回自己的国家。

  也有官员暗中勾结外邦之人,给予方便。

  同样还有向草原走私盐铁等战略物资的官商。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