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8章 诏书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18章诏书

  刘辩追着灵帝来到了玉堂殿,见灵帝精气神不错,这才说明了来意。

  这回,轮到灵帝觉得刘辩过于保守了。

  “不过是任命几个乡里的官吏而已,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刘辩解释道:“我只是觉得过去这些官吏都是由郡县任命的,且百石以下的小吏须本郡国人担任,律法是这般规定的,若是轻易违反,恐怕不太好。”

  “什么祖宗之法?辩儿不必担心,我汉家自有制度!”

  灵帝原以为刘辩是为了太学生的事与他相商,却不曾想刘辩把重点落在了乡里官吏的任命上。

  他问道:“昔日辩儿认为三互法不合时宜时那般坚定,怎么如今反而拘泥于此了?”

  刘辩心中的来自有后世的“皇权不下乡”的概念,形成了刻板印象,让他本能地以为破坏这一点会引来极大的反对。

  但在灵帝心中,郡县长吏都是他任命的,不过是越过长吏们去任命几个乡里的官吏,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还能真有谁敢站出来反对不成?

  更别提是在雒阳,天子脚下。

  虽然天子带头破坏法度规则不太好,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想明白了这一点,刘辩老老实实地称赞——“父皇说得对!”

  灵帝对此很是满意。

  他也同样夸赞道:“辩儿的想法很好,太学诸生整日妄议朝政,交游成风,学风败坏,良莠不齐,是该整顿一下了。”

  因为陈蕃的缘故,灵帝对于整个太学生群体的印象并不算好,否则当初也不会开办鸿都门学了。

  “辩儿是想如何挑选太学生?以通几经者为官?”

  桓帝时将太学的策试改成了通经,同样是两年一次,以五经为考试范围,考试合格一次便视为同一经。

  以能通经书多少来分别次第,通两经者就可以去当郡国的文学掌故了。这时候太学生可以选择当官,也可以选择继续读书考试,直到通三经、四经、五经。

  其中,通四经便能做比三百石的郎中了。这个时候的太学生已经可以和孝廉站在同一起点,作为郎中进入三郎署接受培训。

  所谓三署,即五官中郎署、左郎署、右郎署,此三署郎原本有宿卫之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署逐渐弱化了宿卫的功能,进一步特化成了培养官员的所在。近卫之责则逐渐移交给了羽林郎和虎贲郎。

  刘辩摇了摇头,他不愿意采用老体系,通经的考核方法过于学术化了。

  “太学早有清谈之风,还有醉心经学者,此等人不适合为官,更别提去到乡里了。”

  “我虽没在乡里生活过,却也知道那里生活远不如城郭之内,若无坚定之心,不如不去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