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1章 抉择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31章抉择

  灵帝很虚弱,从他口中吐露出的“何进”两个字也有气无力的。

  但没人能忽视这两个字的分量。

  即便重病在身,但刘辩毫不怀疑,只要灵帝一声令下,张让和赵忠将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何进就算反抗,也绝不会比仅坚持了一日的窦武更久。

  最可能的情况是何进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对于刘辩来说,作为外戚的何进理所当然的是刘辩的臂助,也理所当然地分享着属于皇帝的权力。

  可是现在何进的表现,愈发倾向如历史上那样的失控。

  这种危险失控无疑会打破士大夫与宦官之间脆弱的平衡。

  这是刘辩所不能接受的。

  可刘辩此前的尝试没能动摇何进清除宦官、成为士人领袖的野望。

  严格来说,现在刘辩对于何进的需求已经没有他刚进宫时那样大了,还有一个能替代何进,继承何进政治影响力的何苗存在。

  最关键的是,他已经可以获得公卿们的支持了。

  对于公卿来说,成年的皇帝是好事,这意味着皇帝可以突破禁中的限制直接与公卿接触,从而降低外戚宦官的影响力。

  就算没有成年,只要皇帝有主观意愿愿意接触公卿,与公卿建立联系,这是公卿们过去求之不得的好事。

  从本质上讲,以公卿为首的士人想要清除宦官,为的就是突破禁中的限制,直接与代表着最高权力的皇帝接触。而这种接触,就代表着参与光武帝在设计顶层权力结构时完整的留给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为此,公卿、外戚、宦官,多年斗争不断。

  从这个层面讲,刘辩事事常与群臣相商,很符合公卿们对储君的期望。

  能够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之中。

  毕竟,原则上,如果刘辩执政时不想同群臣商议,他完全可以只把尚书台当成传声筒,把三公九卿当成执行机构。

  这在汉室的顶层权力架构中是完全可行的,外戚掌权时也都是这样做的。

  曾经,顺帝时,作为公卿代表的李固就曾提出将中常侍削减至两个,小黄门削减至四个,这样,就足以保证不会影响宦官在禁中侍奉的最初作用。

  面对外戚,作为外戚故吏的李固面对举主之子同样选择重拳出击,认为应该限制外戚对于军权的掌握和在禁中的势力范围,恢复以前的故事,只以外戚为黄门侍郎。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推行王道,让皇帝将权柄收为己身。

  或者更直白来说就是避免外戚宦官借着皇帝的权力胡作非为,影响皇帝的权威。

  当然,外戚和宦官离开后空下来的位置,自然要以贤明之人替代了。

  这其实也不能说全出于私心,而是将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