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8章 急与不急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38章急与不急

  曾经,董卓安安稳稳地当着将军,身上还带着何进的标签,刘辩也不愿平白针对他。

  但现在,敢趁着皇帝病重搞事?

  懂不懂关键时期要维持稳定啊?

  面对太子对于董卓毫不掩饰的质疑,在汉室最高决策中心失去了大将军何进后,在场的几人没有一个认为董卓完全没有问题,包括继任大将军的何苗。

  董卓的所作所为的确让人怀疑。

  卢植也只建议道:“还需预防南匈奴生乱,需做好万全准备,不能急于一时。”

  这与三公的观点略有相同。

  可以处置董卓,但不是现在。

  先别急。

  鲜卑年年入寇,如有匈奴人相助,其必将如虎添翼。董卓所言鲜卑人试图勾连匈奴人,绝不能无视。

  马日磾也是同意在事后撤换董卓的。

  但他也强调说:“董卓的应对,是逾矩之举,却也事出有因。就其奏书而言,董卓并未明确告诉南匈奴诸部朝廷一定会分设两单于,勉强说得过去不算矫诏。毕竟其处在边地,情况瞬息万变,不可能所有事都先请示朝廷。”

  为了维持南匈奴诸部的安稳,分设两单于之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得继续由董卓进行下去。

  不然,只怕诸部又要造反了。

  但其后续走向即便是始作俑者董卓也难以打保票会如何如何,只是在奏书中表忠心,说他绝不敢假传诏令,所谓“分设两单于”只是对南匈奴诸部施展的计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分裂的匈奴诸部云云。

  简单来说,董卓的操作是用朝廷赋予他的权威反过来绑架朝廷的决策,偏偏他又有了一个好理由。

  而且董卓自始至终都没要求朝廷同意他分设两单于,连把柄都不给留。

  甚至于,如果董卓能解决好南匈奴分裂的诸部问题,将其重新纳入朝廷的管制之中,他不仅无过,反而有功。

  另外,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不允许朝廷立刻干预。

  说实话,刘辩不愿意放弃铁杆的大汉忠臣羌渠单于。

  对于现在的刘辩来说,他想要处理董卓,只需要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中央当个九卿。

  来,就是忠臣,不来,就是反贼。

  只要不来,什么士卒不舍、地方需要,都是反贼保持现状的借口罢了,没有模糊空间。

  刘辩不愿给董卓像历史上那样拖延的机会。

  但他却不能一拍脑门就仓促行事。

  不仅接任董卓的人要挑选好,而且九卿现在没有空缺。

  要召董卓入京,总得给他留个位置吧!

  毕竟九卿不像三公,可以借着天灾人祸想罢免就罢免。虽然理论上九卿也可以屈尊外任二千石,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平白无故地这么干。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