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4章 东郡太守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54章东郡太守

  东郡,郡治濮阳县。

  太守桥瑁是已故三公桥玄的族子,他先后接到了朝廷的诏令公文,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决定。

  举名士贤才倒还好说,但整治乡官里吏,确保朝廷的免除三年口赋之德政的施行?

  想要办好,这可是桩麻烦事。

  桥瑁对于他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犹疑不定。

  东郡就在河内郡的东边,桥瑁对于关羽在河内做的事一清二楚。

  如果关羽愿意来东郡替他做这件事,他必然会全力支持,可要是让他自己做……

  桥瑁的消息很灵通,知道在河南河内两地乡官里吏出现问题时,河南尹袁术和河内太守赵谦皆受到问责公文,后续都因为他们配合得好而免受处罚。

  但如今,桥瑁很担心一旦自己没能做好,将来一旦是像关羽这种人来查,恐怕他再次收到的就是治罪诏书了。

  丢官事小,丢名声事大。

  名声一旦没了,可就起复无望了。

  桥瑁惯爱持势弄权,他不敢赌,东郡距离雒阳还是太近了。

  思来想去,他叫来了郡少府薛房。郡少府,顾名思义,就是帮郡守府管钱的,用以供养太守、维持郡府运作。

  郡少府的钱财从赋税中的扣取,乃有定制。可既然是公款,那么在实际使用中便会出现各种问题。

  薛房为东郡东阿县豪强,按理说他这种身份一般是坐不到郡府这么重要的职位。

  但薛房曾在黄巾之乱中守城有功,而且薛氏为东阿大户,有钱。

  薛房也不亏,他的子孙可以借着这层关系拜得名士为师。如若能学有所成,或有机会获得孝廉的名额,抑或通过别的方式跨越阶层成为一县长吏,那么薛氏就相当于半只脚迈入了豪族的行列了。

  面对薛房,桥瑁也不客套。

  待到薛房拜见他后刚一坐下,桥瑁就直接问道:“朝廷送来的公文知道了吧?我且问你,乡里百姓可知国家免除三年口赋之事?”

  薛房能走到这一步,反应极快,如实答道:“不敢欺瞒府君,本郡百姓无知,赋税如往常耳。”

  乡里小吏的职位,豪族子弟是看不上的,往往是由豪强填补。薛房就曾是其中的一员,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

  桥瑁见薛房一如既往的本分,进一步问道:“以你所见,该如何让国家的德政得以施行?”

  薛房一听就明白,自己的府君不愿意效仿那位公文中的河东太守盖公长期巡查乡里。

  他答道:“依下官所见,只需要将公文发给各县县令,并派督邮巡查,揪出几个弄虚作假之辈以儆效尤即可。”

  桥瑁不做评价,继续问道:“若吾欲要效仿河南河内之事,又该如何?”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