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5章 三署郎孙策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策其实去年就可以被荫为郎官的,那时,孙坚为太守的三年之期已到。

  但当时恰逢皇甫嵩平凉州,由此便耽搁了下来,孙坚索性继续把孙策带在身边,这一耽搁,便拖到了现在。

  作为受荫郎官,孙策年不过十六七,理所当然的被分到了右郎署。

  汉人尚右,比如贬官被称为左迁,地方大族被称为豪右。但在武帝时,以卫青为首的闾左起势,影响深远,放到官场上,就是左郎署的地位要比右郎署高一点点。

  当然,有只取五十以上郎官者的五官署在上面压着,三署总体上倒也算和谐,左右郎署倒也谈不上什么鄙视链。

  话说在孙策受荫为郎官之前,傅燮曾建议孙坚先把孙策送到太学,等过个三四年孙策年满二十了,走家乡郡中孝廉的路子入三署,前途会更顺畅。

  这是实话,交心之言。

  虽然孙坚出身寒门,但以他今时的地位和孙策的少年英才,不愁得不到家乡孝廉的名额。

  只是孙坚犹豫良久,又和已经有了主意的孙策商议一番,还是决定走了老路。

  一来孙坚好几个儿子呢,孙策也要为弟弟们考虑。

  二来孙坚当初不也没被举孝廉嘛,而今不也封了侯,成了二千石。孙策的起点已经比孙坚当初高太多了,正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同为郎官,他不觉得多一层孝廉的身份能如何如何,孙策更希望效仿父亲,马上觅封侯。

  ……

  “伯符,你我是同乡啊!”

  孙策见到眼前的郎官喜笑颜开,他虽年少,却也理解出门在外同乡意味着什么,马上接受了前者的示好。

  “吾名陆俊,字公逸,吴县人。伯符你也是荫为郎官?”陆俊言谈间愈发热情,虽然他的年纪是孙策的两倍有余。

  也?这么明显的信息孙策当然听出来了,他望着陆俊点了点头:“敢问君,不知我接下来该去何处领取印绶文符等物?”

  “无妨,我带你去。”陆俊引着孙策去一路攀谈着,言语间得知孙策虽是吴郡人,却自凉州而来,立马说道,“我识得一人,亦是来自凉州,是金城太守之子,马超马孟起。”

  孙策脚步一顿,然后才语气平静地道:“倒是听说过,只是未曾相见,一年多前,我曾射过他父亲一箭。”

  只可惜他当时气力尚不足,没能射中。

  “稍后我就引见……”陆俊继续引路,忽反应过来,“啊?”

  谁能告诉他,这种情况还能不能引见?

  陆俊带着孙策领了印绶官服,之后见孙策对三署的有了解,但不深,便顺便为他介绍起来。

  从而展示一下他这位老郎官对乡人的亲切。

  三署各有中郎将掌管,但实际上真正能决定郎官进退的,是更上一级的光禄卿。

  早在和帝时期,三署的官邸便从皇宫中搬迁到了洛阳城外,与太学为邻。郎官们住在城外,花费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