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2章 身体力行(4k)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颙的表现的确出乎刘辩的预料,包括后续《扶风赋》的流传。同样让刘辩觉得有些意外。

  这件事提醒了刘辩,他还可以用这种方式引导舆论。原本被他忽视的诗赋,竟然还有这样的作用。

  总体的结果非常好。

  《扶风赋》的流传,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扶风土地。

  在经历过新莽时期的战乱之后,昔日的沃野千里变成了千里无鸡鸣。原本人口众多、百姓富足的关中早已经残破不堪。在光武以来,原本属于内史的三辅最大的存在感,就是羌乱会不会威胁到历代先帝的陵寝所在。

  也就近些年来,因为凉州逐渐变得安定,三辅靠着屯田才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目光。

  雒阳西城外的一处酒肆之内,一伙年轻士人正在讨论着时下最火热的话题。

  懂行的本地人一眼就能瞧出来,这些士人大概是来游学的。要是太学生,他们会更愿意在城东或是城南。而离此更近的鸿都门学诸生,相对而言会更低调些。

  但既然是年轻士人,不论是何来历,聚在了一起,总是要慷慨陈词的。

  论及《扶风赋》,有人从用词上称赞,有人从立意上夸奖,也有人赞美起了何颙的品格。

  可有人赞美,并不意味着没人诋毁。

  其中一人说道:“诸君在《扶风赋》看到了文采,而我则在其中看到了谄媚逢迎,诸君或许还不知,诸君口中的‘何公’原本是被押往扶风的,如今却得拜为议郎。”

  附近的另外一桌,一个老者正与一个年仅三旬的儒雅文士饮酒座谈,听着这一幕,老者的心中波澜不惊。

  文士见状,笑着摇头:“稚子之言。”

  老者却说:“文若此言差矣,未尝不是赤子之言。”

  “公言之有理,彧失言了。”文士正是荀彧。

  老者摇了摇头:“赤子、稚子一字之差,未事到临头,谁又能分得清呢?文若不算失言。”

  说着,老者扫视着四周的行人与房屋,心中反而泛起了波澜。

  “放在数年前,老夫必然会坚持以为凡事都应当复古,去恢复古时的三代之治,可这数年几经浮沉,反倒有新的感受。”

  这老者不是旁人,正是年轻士人们谈论的主人公何颙。

  何颙并没有责怪在他被送到扶风的这几年荀彧没有照顾他,毕竟在事发之前,荀彧就曾隐晦地提醒过他,只不过当时的他过于自信,无视了荀彧的劝告。

  而相比于年轻士人们的言论,更让他惊讶的反而是这几年雒阳的变化。

  生活在其中的人或许察觉不到日积月累的改变,但何颙却看得分明。与他离开时相比,不仅雒阳城外的房屋增加了,里坊扩大到了更远的地方。

  譬如他现在所在的酒肆,在他离开雒阳时,应还是一片白地。

  何颙虽还未进入雒阳城,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他在这雒阳城原本的近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