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章 试探_我,刘辩,三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当这种时候,刘辩总要烦恼于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皇子,连组建自己班底的资格都没有。

  偏偏他又不好通过追求封公、封王去谋求开府。

  过去,虽然有以王被封为太子的例子,但这些例子的前提无一例外都是被封王者的同期有别的太子存在。

  没有先例,且在没有太子的情况下被封王,的确会在某种意义上传递出一种失去太子竞选资格的信号。

  所以,还是要把目标定为太子。

  只是刘辩目前虽然与灵帝相处的还行,但仍有些摸不清灵帝的脉络。

  作为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灵帝对于帝国目前存在的千疮百孔的现状的态度,让刘辩觉得他在乎却又不在乎,简直魔幻。

  由此导致,刘辩开始逐渐怀疑灵帝在他成为太子这件事情上的迟疑,是否真的出于董太后的反对。

  所以,刘辩想做一次试探。

  不得不说,得陇望蜀是人之常情,刘辩起初觉得能参与到政务处理中就已经足够了,有实无名也不是不行。

  现在,他意识到了什么叫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忍不住想再进一步。

  不过,刘辩也是有理由的,现在国家这么乱,他再不出手,还能靠谁啊!总不能靠袁绍、张让这种虫豸吧?

  目前,刘辩大体有两种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何进的办法。一是利用小黄门和黄门侍郎的制度,直接用官方渠道通知大将军;二是选择将这件事托付给毛弘这样的中间人,由他代为传话。

  大将军掌军事征伐,与负责四方兵事功课的太尉有一定的权力重合,在窦宪之后,大将军位高于三公。严格来说,对于并州匈奴,大将军何进也有管辖权。

  并不算逾矩。

  所以,刘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

  这是他首次利用固有的制度来联络外臣。

  第一步,先写小纸条。

  一份正式诏书的形成其实是比较麻烦的,不是皇帝大手一挥,再盖个印就完成了这么简单,而是要经过有司的主官一一圈阅签名,主官空缺要由副手顶上,还得留下备份,防止有大聪明矫诏。这一圈流程下来,一般一两天都算是效率高的了。

  所以,皇帝在实际处理政务的过程中,碰到什么事想要大臣们去办或是出主意,自然不会选择流程拖拉的诏书,小纸条就此诞生。

  理论上,小纸条是内外朝中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实际约束力,大臣们接到小纸条,愿不愿意照着做全凭自愿。

  做下了决定,刘辩当即写了手书一份,言明他对并州匈奴的担忧,多的也没说。

  灵帝不在,刘辩叫来张让,把本来由小黄门传递的东西交给了张让,道:“张公可将此手书由黄门侍郎荀彧交给大将军。”

  张让一愣,拿着手书到玉堂殿门口,交代给了一个小黄门。

  对于刘辩来说接下来,便是等待了。

  如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