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3章 出兵辽东_大明第一莽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步,经略辽东。

  第二步,重建大宁。

  重新构筑大明的边防体系。

  朱厚照听后很是意动,扭头看向了杨廷和。

  毕竟真要是出兵的话,还得文臣缙绅配合。

  杨廷和简单计算了一下,然后问道:“汤侯这一次准备带多少兵马?”

  “一万京军战兵即可,此外济州马场的战马也会调运至辽东,朝廷还可下令朝鲜方面出兵配合,清剿辽东境内的蛮夷。”

  朝鲜配合大明清剿辽东蛮夷,这是惯例。

  当年成化犁廷的时候,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就曾派出军队,全力配合明军进剿。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女真蛮夷太过猖狂,劫掠大明的同时,也劫掠朝鲜百姓,反正只要抢到了那就是赚了,抢不到另外再说。

  “出动一万战兵,钱粮辎重倒是可以支撑。”

  杨廷和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建议,道:“汤侯可抽调辽东卫所边军,他们常年与蛮夷厮杀,依旧保持着不错的战力,可尽快结束这一次的战争。”

  大明边军,依托于九边军镇体制,就是在北方边境地区派遣大将镇守,将领在镇守的地方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处理,并且对镇守地区的军民进行管理,属于军政合一的镇守模式。

  大明的九边军镇,依次为山西镇、陕西镇、延绥镇、蓟州镇、辽东镇、大同镇、宣府镇、宁夏镇、甘肃镇,而辽东镇因为地理位置太过关键,所以被誉为九边之首。

  九边军镇中,陕西四镇设三边总制府,驻固原,称为“西三边”;山西设总督,联络宣府、大同,称“中三边”;在蓟镇设提督,管理蓟、辽两地,称为“东三边”。

  太祖朱元璋在边境地区建立了都司卫所制度,开始了对边境地区进行军事化的管理,这些边境地区的都司卫所既能够加强边防地区的军事统治,也能够促进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对边境地区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边境地区的都司卫所是边境地区的重要守备力量,同时派遣诸王进行镇守,将北部的防线连接成一个整体,在辽东地区设立卫所,加强了中央对边境的统治和控制,这些卫所为九边军镇体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武年间朝廷在北部边防地区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在北部边境建立了重要的军事重镇,驻扎重兵,以备作战。

  在漠北的蒙古部落经过调整,迅速壮大起来,就是鞑靼部落与瓦剌部落,对大明北部边境又形成了新的威胁,太宗朱棣五次亲征,想将蒙古实力一网打尽,但是由于战线较长,收效甚微,并且频繁的军事行动搞得朝廷入不敷出,最终自己也在亲征路上病逝。

  并且太宗朱棣将大宁都司内迁到了保定,洪武时期建立的东西联防体系被打破,整个辽东东西北三面皆是蛮夷环伺,以致于局势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