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9章:今日影评_从军事片开始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错啊。”

  “啧啧,你又换人啦,还是老梁你老当益壮。”

  “啊哈哈!中年也要向年轻看齐嘛,我可没你那样钻钱眼里了,挣那么多钱自己不花可不是亏了。”

  “还是你豁达啊。”

  “儿孙自有儿孙福喽,老子给他们打拼了半辈子,总不能后半辈子还要替他们保驾护航。话说回来,这片子真不错,特务当着鬼子面说‘不见鬼子不挂弦’,哈哈哈,这可太乐了,我已经好久没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随着两人的说话之声,荧幕之上剧情推进到渡边和敌便衣一人牵驴一人骑驴偷地雷的场面。

  “嗨压库(快点)!”

  当屏幕之上,穿着花姑娘衣服的渡边在小毛驴上回头的一刹,响起了一片“卧槽”的震惊笑声。

  笑喷了的不仅是金陵院线,还有京城的各家院线。

  李南池不断轻轻拍着姜苗苗的后背,帮助她从不断呛声中缓解过来。

  “你这不是看过现场版么,怎么还把自己给呛了?”

  “每看一次都想笑,高良姜这副形象怕是要深入人心。”

  ……

  同一城市,央音校外购物广场的一家影院内。

  高良姜默默戴上口罩,听着播映厅里的哄堂大笑声,强自镇定的走出去。

  站在路边,抬头看着隐入云层的月亮,完了,这以后要是走上舞台,底下观众一叫嚷,“快看,那个弹键盘的就是《地雷战》里骑毛驴穿花姑娘衣服的那个!”

  这心态完全崩了啊!

  ……

  《地雷战》的播映结束了,散场观众意犹未尽,饶有兴致的讨论着片子中的种种名场面。

  而隔壁厅,同样零点首映的《前任无敌》还在播放,在时长上,《地雷战》比之少了足足半个小时。

  从影院出来,星夜回到家的刘一笔打开电脑,浏览了一下手机上自己随场记录,然后开始在电脑上写影评。

  “看完《地雷战》的首场演出,我想到了六个字来评价:专业、细节、诙谐!

  先说专业。地雷的铺设、进攻的姿态、匍匐的样子,你挑不出一个毛病,仿佛就是真实的战场。不得不承认,在抗战景象的镜头呈现这一块,李南池在专业的。甚至说,在国内军事导演中,李南池在抗战相关的知识素养足以是前列的。你知道地雷里有“子母雷、连环雷、天女散花雷、飞雷”以及它们的用法吗?在这部片子里,我是直观认知到了。

  再说细节。影片中,鬼子的掷弹手在手扶掷弹筒时,没有搁在大腿上就发射,机枪手卧地姿势以及负责指挥的鬼子士官持刀姿势......这镜头前呈现的人物动作细节,让人击掌。细节这段我无法细说,因为种种细节之处,在每一帧画面中都可以体现。我想李南池一定是一个狂扣细节的狂魔,他对细节一定有着完美的追求。

  最后说诙谐。写下这个词语的时候,在这里我需要向李导道歉。一开始,我也是铁定认为‘严肃’和‘诙谐’在抗战电影中是不能够共融的,但在《地雷战》这部影片中,光现场观众的笑场次数就从头贯穿到始终。这种笑不是因为片中恶搞,而是情节冲突的张力所致。

  当然呢,李南池在音乐上的造诣在这部电影中也显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影评的最后,刘一笔还有几句话没有写。

  往常他还会预测一下票房,但是这一次,他没有预测。

  因为深不可测!

  不可测的原因很简单,是刘一笔认为这部电影的旋律实在是太正了,主旋律的号角简直从头吹响到尾。

  比如一开场就是太祖语录。

  比如玉兰、二嫚和田嫂三个人带着鬼子转山沟的戏码,弘扬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

  比如赵虎、雷主任、大勇、赵家三叔等等的军民合作,是运用游击智慧共同抵抗侵虐者的体现。

  就特么连片头都是一颗红星放光芒,在他看来,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简直太正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某部拍出来的。

  这样一部旋律极正的片子摆出来,那些个围墙内的机关单位好意思不组织集体观影么?

  一旦集体组织观影,那这个票房,啧啧,预测不来,预测不来啊!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