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番外 复活之春(下)_追声与循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瑟》序曲。

  这部长约12分钟的歌剧序曲上演率很高,林衍指过不下二十次。全曲以A调单簧管、E调圆号和大管合奏的“朝圣者的合唱”开头,引出瓦格纳创作后期最爱使用的剧本套路:神圣之爱与渎神之爱的矛盾,以及爱对人性的最终救赎。林衍的演绎几乎可以说是教学范本,韵味十足的绵延线条之下,戏剧冲突忽近忽远,信手拈来便将听众拉入了吟游骑士壮烈而挣扎的精神世界。

  开胃菜吃完后,主菜即将上桌。合唱团鱼贯而入,与管风琴手一同坐在了高处,舞台由上至下里里外外逐渐塞满了人。若算上幕后声部,演一场马勒二需要近两百名演员。

  乐团进行新一轮对音,观众席一通咳嗽。两分钟后,全团起立,林衍领着管小小和另一位女低音歌唱家,在掌声中走上了舞台。

  夏树吓得连鼓掌都忘了,一把抓住了穆康。

  穆康:“干嘛?”

  夏树:“第一次看到小小站在这么大的乐队里。”

  穆康:“慌啥,就第五乐章几句唱词。”

  夏树心想我本来不慌的,被她说慌了,这会儿一看排场这么大,更慌了。

  他小声问穆康:“你不慌?”

  穆康稳稳地说:“不慌。”

  这是林衍人生执棒的第一场马勒。他为此与穆康一道筹备了多年,然而直至出山巡演的此时此刻,依旧是乐界演出马勒的指挥家中最年轻的那位。台下坐着无数挑剔的乐评人,因认为“他太年轻”而心怀质疑之人不占少数。

  英俊的指挥家直面黑暗,微微一笑,转身跨步走上指挥台。两位独唱演员在弦乐声部后方就坐。

  音乐厅里安静得针落可闻,林衍环顾全团,每个演员他都叫得出名字,彼此间默契非常。指挥家背对观众,亲吻了一下婚戒,继而抬起手臂,一个呼吸间猛地下落,小提琴的急促震音猝然划破凝滞的时空。

  如权威杂志所言,林衍的指挥风格细腻灵动。他的演绎常常有一个谦逊的开场,但马勒二的首乐章无法谦逊。

  “这是一场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探讨。”穆康坐在书房里,捧着总谱对林衍说,“无关唯物与唯心,而是造物本质。”

  全曲一开头便是带有死亡气息的提问。弦乐以紧张音色奏响葬礼前奏,音符细密,踏着庄严沉重的步伐,连接铜管引领的激昂重音,犹如一声兜头质问:死后的世界,谁在主宰?

  “这部分没有实质对应。”林衍说。

  “弗洛伊德的‘本我(theid)’,也没有实质对应。”穆康说。

  “纯意识的探讨?”林衍问。

  “没错。”穆康说。

  “那就没有答案。”林衍说。

  “不需要答案。”穆康说。

  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音乐展现出美好与痛苦、生与死的衔接,然而衔接究竟落在何方,死后美景是否真实存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