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4 拓跋李氏,据地建国,这也已不可能了_唐末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榨,不也都是因受制于拓跋部之故?”

  往利氏、费听氏、野利氏、米擒氏四个首领,已经凑到一处,彼此毫无顾忌的针对拓跋氏总掌党项八部表达出质疑。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对于如今执掌定难军的拓跋部李仁福,乃至后唐帝国愈发怨忿。

  可是在场的党项部族首领也都很清楚,如若真要发动叛乱,推翻李仁福下台的话...此事非同小可,毕竟当初是拓跋部力主依附于后唐,那么后唐也必然会做拓跋部的靠山,力保住其在党项八部当中的统治地位。

  即便大帐内敢于同其他部族首领,表露自己看不惯党项八部的前程由拓跋氏的人已达半数。可拓跋部毕竟实力最强,还有后唐为其撑腰,单凭四支部族要煽动叛乱,固然能使得定难军内部分崩离析,但后唐联合拓跋部进行血腥镇压,他们的部族到时也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为党项诸部以后的处境着想,如若只得推翻把持定难军大权的拓跋部,看来也势必要借助外力不可。

  一阵沉默过后,这次牵头召集三支部族首领前来密议的往利氏首领乌罗弋,寻思着话说到这个份上,差不多也到了火候...他又朝着帐外乜了一眼,把身子往前凑了几分,还不由的把声音又压低了几分,便又对费听、野利、米擒三部首领说道:

  “除了咱们四支部族,房当氏对拓跋李家看来也颇为不满。这次稳妥起见,虽然未唤他一并商议,可是以后也应去探探口风。还有一件大事,眼下我也不妨坦诚布公。

  其实魏朝长安留守相公严可求,先前便曾遣人与我密议,眼下虽然仍不宜发动叛乱,可是我党项七部不但要谋一条后路,也未尝不能转危为安,而保诸部族民富足安乐......”

  如今身为定难军节度使的李仁福,虽然还尚不知道党项四部首领暗中密议,已经开始计划着要推翻他下台...可是当年李思谏还在世之际,定难军内部便已出现反对的声音。眼下他这个节度使也是终日忧心忡忡,偏偏势如骑虎,也无力改变现状。

  李思恭、李思谏相继病逝之后,因李思恭之子李仁祐早丧,孙子李彝昌又为叛将弑杀,世袭的节度帅位,这才由李仁福继任...然而前任节度为叛将所杀,已经有人开始动摇拓跋部在定难军的统治地位。偏偏节度使之位,还是由拓跋李氏家族内部传承,而引起其他部族首领的不满,李仁福也是心知肚明。

  若是按李仁福原本的轨迹,他会被后唐朝廷封为朔方王,死后追封又为虢王。直至妻子李彝超嗣位之时,拓跋李氏才成为对于定难军有绝对领导权的部族,便开始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甚至屡番交战。按史载所述“此李氏割据夏州之始”...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那爷孙三代之时,定难军党项也具备了裂土分疆,建立西夏,而与宋、辽那等大国形成鼎立之势的条件。

  可是眼下的形势却截然不同,魏朝、后唐两大帝国,就在定难军家门口时常厮杀交战。拓跋李氏的权威,在藩镇内部也正值最为动摇的时期...而李存勖力保仍由拓跋部执掌定难军,那么无论要钱要粮,还是协同出征,李仁福也就只有铁了心为后唐卖命到底。

  偏偏后唐朝堂动荡,有刘皇后与阉宦伶官之流恃宠谋私,致使国家财赋收支锐减,也还要与魏朝连年厮杀...这笔账算下来,也致使定难军党项诸部的日子更不好过。

  李仁福身为藩镇节度,总掌党项八部的大首领,如今的处境却正被卡在中间,对上要尽可能满足后唐的要求,对下还要面对其他七支部族的质疑。即便算不上是受夹板气,但也的确是终日忧心忡忡。

  而往利氏乌罗弋与其他三支部族首领,经过密议,都已各自返回营帐去。李仁福身处于帅帐当中,在塌上辗转反侧,还是难以安眠...他缓缓的张开双眼,凝视着营帐顶棚,思忖了良久,终究还是狠狠的一咬牙,又暗念道:

  依附于唐国,与魏朝对抗到底,这对于党项诸部...不,尤其是对我拓跋部而言,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