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二十三章 九九归一_贞观泥石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万册《三字经》抵达益宁城,分发各州县给孩童启蒙,便迅速以其朗朗上口而为孩童所喜,也让开蒙成功的孩童数量倍增。

  各州县对大都督府告急,再求取《三字经》一万册。

  柴令武只能让他们等下一批了。

  雕版倒是现成的,印刷的时间也不需要太久,就是这来回的时间,委实感人。

  滇池畔,杨柳下,垂钓的爨弘达叹了口气。

  《三字经》这本书,爨弘达亲阅过,当然知道在启蒙书籍中是何等水平。

  之所以当年没在东爨推广,是顾虑到,此书风行之后,爨族的后人渐渐认同中原王朝的历史,而忘了爨族、忘了古滇国、忘了古哀牢国,完全被同化了去。

  柴令武的三板斧,兵权、经济、文化,在爨弘达看来,文化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甚至东爨都无力反抗。

  也好,当年的爨家,从中原王朝迁入云南,割据一方的时日太久,也该悄然隐退,甚至是往大唐腹地迁移部分核心族人了。

  世间没有万年常盛的家族,即便是大唐声名远扬的五姓七家,也不过几百年历史。

  只不过,要安排人迁居中原,部分人得改姓了。

  要说对姓氏的看重,这个时代是真的看重;

  可是,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姓,避祸、隐藏支脉、因族中某名人而改姓,其实是常有的事。

  “爨”这个姓氏,实在是太显眼了,不如让他们改姓“寸”吧。

  读音是差了点,可是没法,谁让爨的同音字本就不多呢?

  哦,这种事,爨弘达只是追随前贤的脚步而已,什么五姓七家,哪个没留了点隐藏血脉?

  都是从乱世杀出来的人,谁也不会纯良到相信有永远的治世,更不可能把一切都显露出来,让帝王主宰自家的命运。

  天下的事,分分合合,谁也不能保证自家永远占上风。

  退路,总是要有的。

  接下来一个更重磅的消息,让爨弘达有点晕。

  昆州大都督府在益宁城内,建了一个求知阁,内藏各类书籍字帖数以万计,无论什么身份,只须在门口洗过手,爱惜书籍,即可入内翻阅,不收取任何资费。

  下手够狠。

  凭这一手,至少这几十年,大唐占据这昆州大都督府,已经稳如泰山了。

  自楚以来,这片土地与中原大地的联系,便如拽在手中风筝,时远时近,却总脱不了关系。

  昆州大都督府所在,便是整个云南受中原影响最深的地方,爨族自身也带了些中原的习俗,求知阁一开,更让人仰慕中原文化。

  古滇国、古哀牢国、爨族的文化有传承不假,但这些区域性的文明,是无法与中原璀璨的主流文明相提并论的。

  要么,被扫到历史的角落;要么,成为中原主流文明的一部分。

  九九终须归一。

  爨弘达提起鱼竿,一条肥美的草鱼挣扎着,被甩进了岸边的水桶里。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