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章 当一回萧何_贞观泥石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泉州(前文误写为福州,贞观年间名应为泉州,后来才分置闽州,再后来更名福州,已更正),治闽县,头上还顶着一个泉州都督府,督泉、建、漳、湖四州。

  汀州的流民,老实说已经不归泉州都督府管,但来都来了,你还能召集府兵将他们赶回去还是砍回去?

  这是大唐的子民!

  闽县县令陈慕文,区区附郭县令,竟要承担流民之痛!

  陈、林是为泉州数一数二的大姓,陈姓自晋以来迁入,人口冠绝泉州。

  按说,陈慕文在闽县为官,是不适合的。

  东汉末年,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出台。

  隋唐期间,地方官用外地人,回避本郡(州),是一个基本原则。

  问题只有一个,原则都是用来打破的。

  昆州大都督府长史爨志远还是本地人呢,你调离他试试?

  有一个破例的,就有两个破例的,再然后就千疮百孔。

  很多看上去很美好的制度,结果都这样呵呵了。

  一万流民而已,外有府兵看护,聚于闽县城外,还有义仓施粥、医师义诊,看上去没有一点问题。

  可是,陈慕文的心里很慌。

  现在是春夏,天气热,流民还能够在城外的帐篷里住着,秋冬呢?

  州衙与都督府的处置,治标不治本,扬汤止沸,能管多久!

  如果失控了,闽县有城墙保护,倒是无虞,可各村各里怎么办?

  如果陈慕文是籍贯在泉州之外的官员,倒是可以眼睛一闭、视而不见,可县城之外的乡里,多半是陈姓宗亲啊!

  自家宗亲因此遭殃的话,自己有何面目立于宗祠前?

  一营翊卫簇拥着身着绿色官服的柴旦、身着青色官服的雷绝色与称心,还有朱色官服的吏部侍郎,自北而入闽县城内。

  南面,六百名身着兵甲的原唐兴县护矿队、后昆州大都督府府兵,沉默着遣人到城门处交涉。

  陈慕文看着六百名府兵的到来,心头渐渐安定下来。

  然而,六百府兵并不进城,只是驻扎在城门外,对闽县的官吏不怎么理睬。

  “明府,吏部侍郎护着新任流求县令,抵达县衙!”

  民曹小吏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

  衙门内极度空虚,除了几个留守的吏员,闽县所有官吏,不是在流民聚集区,就是在城墙上,个个焦头烂额,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陈慕文呆了呆,准备下城墙,突然发现不对。

  身为大唐官员,对各州县名称都有了解,这是必须的功课。

  大唐,哪来的流求县?

  出海之后,对面的流求岛倒是有一个。

  朝廷这是要在流求建官府,把流民带走?

  陈慕文跑回县衙,参见了吏部侍郎,验过柴旦的鱼符。

  鱼符这个词,在这里还有一个含义,地方官员的官印。

  内外百司皆给钢印,内外百官有鱼符之制(并出于门下省)——《唐六典·尚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